3-2、困難及解決方式
前端協作問題
問題:
初期有兩位前端共同協作,因此需要建立一定規範進行溝通。
解法:
建立相關規範( git 命名方式、eslint 規範、typescript 規範、css style 規範等)。
定義 PR 流程,由 Coding 經驗較豐富的成員統一進行 PR,於
dev
分支上審核無誤後,才會接入main
主支。
後續延伸狀況:
另一位前端因病休養一陣子,故需進行功能開發的順序調整及項目取捨,以最小可行性先進行。
影片步驟切割方式
問題:
介面規劃初期,團隊尚在摸索階段,除了由 UI/UX 組員,將初期 Wireframe 轉換成 Prototype 進行操作模擬之外,尚需各樣實驗。
解法:
前端進行影音上傳及編輯的可行性研究,並與 UI/UX 同步尋找、測試、驗證不同操作介面與流程之可行性,其中嘗試過:
秒數輸入方式
為最初期方案,考量實際於手機操作沒這麼便利,且用戶不見得知道自己的影片各步驟秒數,因此廢棄。
時間軸 + 步驟區塊拖拉方式(影格拖拉法)
原本使用 YouTube 的時間軸放大與定位方式,但因後續團隊考量優劣,使用 Vimeo 作為第三方影音平台,無法直接使用 YouTube 的功能。
Vimeo 本身並不具備此功能,經不斷實驗調整,後續使用:
影片先於本地端顯示給用戶,由使用時間軸 + 步驟區塊的拖拉方式,讓用戶新增步驟。
用戶完成步驟編輯後,再上傳至 Vimeo。
後續客戶仍可使用相同影片進行步驟的編輯。

影音平台決定
問題:
初期挑選三個第三方影音平台,需決定使用哪一種平台,進行後續作業。
解法:
前端與後端不斷進行測試技術性、可行性,並分析各面向條件,後決定使用 Vimeo,以下為列點式分析結果。

Last updated